2月19日-22日,第二十四期国家金融职业师之一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培训班在上海成功举办。
来自上海部分国有担保公司和全国其他省市的部分担保公司派人参加了培训。内容有以下几点
当前担保业发展的形势:
中国担保业发展十分迅速,2002年拥有担保机构数量848家,而到了2008年末,该数量增长为4247家,同比增长13.9%。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2003-2008年中国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34.5%。目前担保行业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只对注册资本在一亿元以上或跨地区开展业务的担保公司需要有关部门审批,故进入的门槛并不高;但由于担保业务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其退出难度是较高的。尤其是2009年河南省投资担保市场发展迅猛,据担保联盟不完全统计,全省投资担保企业超过740家,郑州市近300家。
担保业涉及的业务领域较为广泛,为不同经济主体提供专业风险管理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在消费、投资、出口以及税收和财政等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其信用评级、信用增级以及信用放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社会经济体系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对担保行业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以更高的视角对其进行正确评估,明确其核心功能与重要角色,并有助于构建完善有效的行业监管框架。我们可以认为担保行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是:“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金融体系内——快速、便捷连接金融行业与中小企业的桥梁
行业部门外——政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及其重要补充
我国担保行业SWOT分析
我国担保行业的优势
(1)信息比较优势。担保公司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绝大多数担保公司是地方性机构,由于地缘及长期的合作关系,担保公司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比银行更多。
(2)担保机构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由于担保公司在成立初期,就把自己的客户定位为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再加上担保公司在客户信息资源和地理方面的优势,且担保公司在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在收集信息和商业交流方面,担保公司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适应性优势。
(3)担保机构具有更强的防范经营风险内在机制和动力。担保机构自身很清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收益与风险极不匹配,出现一两单坏账也许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此,担保机构更注重经营风险的控制。
我国担保行业的劣势
目前,许多担保公司刚成立1~2年,小鹰乍飞恨天低,初生牛犊不怕虎。关键是能不能坚持3~5年。就像涨潮的时候,人头攒动,都在游泳,只有退潮的时候才能发现谁在裸泳。 一是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资金不足,担保资金来源单一。
二是银保合作不顺。银保合作机制虽然在逐步建立,但总体上银保间关系尚未理顺。担保业内人士认为,在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中,担保机构还处于被动地位。一是风险分担。大多数担保机构不能与银行达成风险分担协议。二是贷款利率。银行对受保企业没有给予利率优惠,增大了受保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担保机构的业务。三是信息查询。人民银行贷款查询系统不对担保机构开放,影响了担保机构对协作银行信用贷款的掌握。四是随意收贷。只要国家金融政策稍有调整,银行就不顾企业实际大量放贷,从而导致担保机构代偿的发生
担保商业模式的创新: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这次温州金改试验方案的通篇12条中,只是提到了“再担保”,而没有提到“担保”两字,所以我们诚惶诚恐,唯恐在这次重要的温州金改试验后,担保业的地位被下降了,甚至担忧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出现问题。面对行业的未来,基于从业11年的感情与热爱,我认为:只要回归信用担保行业的本质特征,创新信用交易模式,就一定能够实现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回归信用担保行业本质
首先需要行业归位。目前就浙江担保业而言,这个行业的资本及经营格局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基本成型,即政府资本引导、政策扶持、民营资本主导的融资担保一级市场特征已经成型,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这是这个行业的地位所在,毋庸置疑。
但为什么要提出行业归位的问题呢?这是因为,现在我们对行业发展的定位理念存在问题:一是认为担保机构本是平台,其不产生效益,只是作为一种资源整合的工具,为其他经济活动服务(成了民间放贷公司的代名词);二是认为,担保是草根金融中的一个环节,担保机构的重点不再是经营信用和经营风险;三是认为担保是高风险、低收益,这是最普遍的观点。在这三种观点的指导下,民营资本谁会全心全意地去经营担保这个行业呢?当担保的增信服务、杠杆作用、高信用价值、分担风险的本质特征不被重点提及的情况下,融资担保业就会走上一条与该行业本质特征有严重偏离的道路,叫担保,不担保,是担保,不全心全意、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地做担保,干这干那,所以好孩子慢慢就有了坏形象,叫好不叫座,也就不奇怪了。
担保机构在2007年以前是很风光的,到2010年国家规范整顿融资担保业,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家看到了融资担保业的乱象后,作出的重大调整,也是从政府、政策层面逼迫行业回归本质特征,否则将予以淘汰,许可证拿不出来,银行也不合作了。通过规范迫使融资担保业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回归其增信、分险、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本质特征。
担保行业唯有回归这个行业的本质特征,才能在社会经济秩序中拥有应有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行业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的角色分工与定位。不要演错角色,站错位置,担保就是担保,信用就是信用,坚持增信分险服务商的定位不变,走专业化、品牌化、精细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也会越来越重视。
探索创新信用交易模式
其次是探索与创新信用交易的模式,迸发信用价值的活力,构建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我们来作一个分析:一家5000万元注册资本金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如果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经营,按其信用资源放大8倍计算,那么其一年能日均服务中小业务的融资担保额为4亿元,按每家中小企业200万元计算,服务的区域内中小企业将超过200家,按年3%保费计算,其自身能获得的保费以及资金利息收入为1375万元,政策给予其的补贴收入约为700万元,合计年收入将超过2000万元,这家公司带给社会的是至少给200家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将给全社会带来至少不低于10亿元的销售收入。显然这是社会、企业、股东、员工四方共享价值的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当然,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信用产品的交易模式,将信用产品在交易的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第四方战略合作伙伴,通过信用产品的创新、开发与设计,使信用担保行业的服务链、价值链延伸扩张,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通过信用产品的交易模式变化,使之增信,使之得到雨露滋润,使之发展,信用担保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良性,使融资担保成为充满阳光与快乐的幸福产业。
在构建信用担保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中,一定是朝着简单、再简单的商业模式发展的。就像中国的银行一样,利差为主,加理财服务;那么担保机构就是以增信保费为主,加服务收费。只是服务面会越来越广,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品牌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最后留下来服务区域经济的担保机构会越来越少,大浪淘沙,简单、坚定、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经营,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才会留下来,发展起来,有的成为行业龙头,有的成为区域的信用担保领军企业。我想区域经济呼唤的是这样的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行业有序,规范自律,监管到位,信用担保业才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还有如何用好担保等金融工具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如何分析和预防风险以及担保发行集合信托、证券专项资产计划、小额信贷债、民间担保的六位一体模式等。
另外深圳市中广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总就担保企业风险规避、深圳地方担保的现状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